波利卡普·庫施(德裔美國物理學家,從事原子分子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摘要:波利卡普·庫施(Polykarp Kusch,1911年1月26日- 1993年3月20日),德裔美國物理學家,1955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1月26日出生于德國的布蘭肯堡(Blankenburg),他是傳教士的兒子。個人簡介波利卡普·庫施(Polykarp Kusch,1911年1月26日- 1993年3月20日),德裔美國物理學家,1955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利卡普... [閱讀全文]
摘要:波利卡普·庫施(Polykarp Kusch,1911年1月26日- 1993年3月20日),德裔美國物理學家,1955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1月26日出生于德國的布蘭肯堡(Blankenburg),他是傳教士的兒子。個人簡介波利卡普·庫施(Polykarp Kusch,1911年1月26日- 1993年3月20日),德裔美國物理學家,1955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利卡普... [閱讀全文]
摘要:威利斯·尤金·蘭姆(Willis Eugene Lamb,1913.07.12 - 2008.05.15)美國物理學家,195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簡介蘭姆1913年7月12日出生于洛杉磯,父親是一位電話工程師。1930年蘭姆進入伯克利加州大學,1934年獲化學學士學位。隨后在奧本海默的指導下研究理論物理學,1934年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與核系統(tǒng)的電磁特性有關(guān)。1938年蘭姆來到哥倫比亞大... [閱讀全文]
摘要: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1910年2月13日-1989年8月12日 ),1955年在硅谷創(chuàng)辦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擔任主任。在貝爾實驗室期間與人共同發(fā)明晶體管,被媒體和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發(fā)明”。和另兩位同事榮獲1956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率先引導“硅谷”走向電子產(chǎn)業(yè)新時代。他獲得了90多項發(fā)明專利。個人信息姓名(中文):威廉·肖克利姓名(英文):Wil... [閱讀全文]
摘要:約翰·巴?。↗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男,美國物理學家,因晶體管效應(yīng)和超導的BCS理論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6、1972年)。人物簡介巴丁,1908年出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麥迪遜市,1923年進入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電機工程系學習,1928年取得學士學位,1929年取得碩士學位。畢業(yè)后巴丁留校擔任電機工程研究助理。1930年到1933年期間,... [閱讀全文]
摘要:沃爾特·布拉頓,美國人,著名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父母早年來到中國,于1902年2月10日在廈門生下了他。 1928年,沃爾特·布拉頓獲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1929年在貝爾實驗室研究物理學。1962-1967年任惠特曼學院客座講師,1967年任教授。布拉頓長期從事半導體物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半導體自由表面上的光電效應(yīng)。他與J.巴丁和W.B.肖克萊發(fā)明點接觸晶體管,因此共同獲得1956... [閱讀全文]
摘要: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蘇蘇州,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考入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電機系,開學后轉(zhuǎn)系成為物理系學生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轉(zhuǎn)入昆明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經(jīng)吳大猷教授推薦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物... [閱讀全文]
摘要:楊振寧,男,1922年10月1日(護照上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2年畢業(yè)于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1... [閱讀全文]
摘要:切倫科夫輻射輻射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1930-1934年在列寧格勒國家光學研究院工作。后為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1946年獲斯大林獎。1958年獲諾貝爾物理獎。人物生平伊利亞·米哈伊洛維奇·弗蘭克(俄語:Илья? Миха?йлович Франк,1908年10月23日-1990年6月22日),蘇聯(lián)物理學家,195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08年10月23日出生于蘇聯(lián)列寧格勒。1930年畢業(yè)于莫斯科大... [閱讀全文]
摘要:伊戈爾·塔姆(Игорь Тамм),1895年7月8日—1971年4月12日,蘇聯(lián)物理學家,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5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對于他的科學活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行使屬曼德爾斯坦教授,從1920年代開始在他的指導下工作,一直到曼德爾斯塔姆在1944年死去。塔姆作為莫斯科大學的教授和物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固體中漫射光的量子理論、光電效應(yīng)、金屬以及熱核反應(yīng)的控制方法等方面均有研究,并... [閱讀全文]
摘要:切倫科夫(Cherenkov,Pavel Alekseyevich),前蘇聯(lián)物理學家,因發(fā)現(xiàn)并解釋了切倫科夫輻射,和弗蘭克及塔姆共同分享了195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切侖科夫效應(yīng)是切侖科夫在研究發(fā)自鐳放射源的輻射穿入不同的液體并被液體吸收時發(fā)生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的。生平切倫科夫1904年7月15日生于前蘇聯(lián)沃羅涅日州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1928年從沃羅涅日國立大學數(shù)學和物理系畢業(yè),1930年開始在列別捷夫物... [閱讀全文]
摘要: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Emilio Gino Segrè, 1905年2月1日-1989年4月22日),著名意大利裔美國實驗物理學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猶太人,因發(fā)現(xiàn)反質(zhì)子和伯克利同事歐文·張伯倫共同分享了195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人物履歷Segrè最初于1922年在羅馬大學開始工程學研究,但后來在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的研究下,于1928年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 [閱讀全文]
摘要:歐文·張伯倫 (Owen Chamberlain),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與伯克利同事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Emilio Segrè)共同發(fā)現(xiàn)了反質(zhì)子、亞原子和反素粒子等,獲得195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他生于1920年7月10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2006年2月28日逝世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 ,享年85歲。個人履歷19... [閱讀全文]
摘要:彼得·格拉賽,1926年9月21日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父親是一位商人,俄國移民。格拉塞小時在克利夫蘭高地上學,1946年在凱斯技術(shù)學院獲數(shù)理學士學位,1960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8年提出空間太陽能發(fā)電平臺構(gòu)想。人物經(jīng)歷彼得·格拉賽(Peter C. Glaser)是美國物理學家、氣泡室的發(fā)明者。他于1926年 9月21日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曾先后在美國凱西理工學院和加利福... [閱讀全文]
摘要:穆斯堡爾,R.L.,德國物理學家。生于慕尼黑。1949年入慕尼黑工業(yè)大學學習物理,1955~1957年在海德堡大學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做博士論文,1958年獲慕尼黑工業(yè)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并任該校研究員,1961~1965年應(yīng)邀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65~1971年以及1978年后一直任慕尼黑工業(yè)大學教授。1972~1977年任勞厄–朗之萬研究所所長和法、德、英聯(lián)合反應(yīng)堆研究室主任。美國國家科學... [閱讀全文]
摘要:羅伯特·霍夫史達特,Robert Hofstadter(1915年2月5日—1990年11月17日),美國物理學家。1915年2月5日生于紐約州紐約市。 霍夫施塔特于1935年以最優(yōu)等成績畢業(yè)于紐約市立學院,隨后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研究生,于1938年獲得博士學位。個人履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在國家標準局從事有關(guān)范艾倫無線電引信的研究工作。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一段時期教職后,1950年任斯坦福大學...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