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帶企鵝
摘要:帽帶企鵝別名南極企鵝、警官企鵝、頰帶企鵝、胡須企鵝、紋頰企鵝、頷帶企鵝,為企鵝目、企鵝科、阿德利企鵝屬鳥類,原產(chǎn)于南極洲、南美洲,保羅阿根廷、智利、布維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其中南桑威奇群島是其最主要聚集地,約有200萬只帽帶企鵝在此繁衍生息,幾乎占其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1781年命名。其鰭狀肢劃水前進,時速可達32kg。在陸上,以腹部著地滑行前進,以腳部和鰭狀肢作推進。在攀爬... [閱讀全文]
摘要:帽帶企鵝別名南極企鵝、警官企鵝、頰帶企鵝、胡須企鵝、紋頰企鵝、頷帶企鵝,為企鵝目、企鵝科、阿德利企鵝屬鳥類,原產(chǎn)于南極洲、南美洲,保羅阿根廷、智利、布維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其中南桑威奇群島是其最主要聚集地,約有200萬只帽帶企鵝在此繁衍生息,幾乎占其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1781年命名。其鰭狀肢劃水前進,時速可達32kg。在陸上,以腹部著地滑行前進,以腳部和鰭狀肢作推進。在攀爬... [閱讀全文]
摘要:矛隼別名白隼、海東青,為隼形目、隼科、隼屬鳥類,原產(chǎn)于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包括加拿大、中國、芬蘭、法國、格陵蘭、冰島、日本、墨西哥、挪威、俄羅斯聯(lián)邦、瑞典、美國等地。棲息于北極苔原地帶和寒溫帶,如開闊的巖石山地、沿海島嶼、臨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帶。1758年命名,共3個亞種。在中國為稀有冬候鳥。捕獵時飛行的速度非常快,矛隼的名字就源于飛行中的它像擲出的矛槍一樣迅疾無倫。冰島國鳥,屬... [閱讀全文]
摘要:毛腿漁鸮別名島梟、巴君之雕梟,為鸮形目、鴟鸮科、漁鸮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西伯利亞東部、遠東、薩哈林島、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北海道。棲息于低山闊葉林、混交林和山腳林緣與灌叢地帶的溪流、河谷等生境中,也出現(xiàn)于海岸和林區(qū)漁塘,特別是富有水生動物而隱藏條件較好的林區(qū)河流附近。1884年命名,共2個亞種。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錄的瀕危物種。外形與雕鸮相似,但黑色耳羽長而尖,頭頂中央有由數(shù)枚純白羽毛... [閱讀全文]
摘要:麻雀別名家雀、霍雀、瓦雀、只只、嘉賓、硫雀、老家賊、歐亞樹麻雀,為雀形目、雀科、麻雀屬鳥類,原產(chǎn)于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qū),從大西洋海岸,包括英倫三島,往東到太平洋岸鄂霍次克海、薩哈林島、庫頁島,最北出現(xiàn)挪威北緯70度左右。棲息于海拔300-3500m,主要為人類居住環(huán)境,如城鎮(zhèn)、鄉(xiāng)村、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沼澤和農(nóng)田。1758年命名,共10個亞種。一般均為地方性留鳥,在當?shù)胤敝?。是世界分布最廣、數(shù)... [閱讀全文]
摘要:煤山雀為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歐洲、非洲北部,多棲息于海拔3000m以下的低山和山麓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沒于竹林、人工林和針葉林,冬季有時也到山麓腳下和鄰近平原地帶的小樹叢和灌木叢活動和覓食,有時也進到果園、道旁和地邊樹叢、房前屋后和庭院中的樹上。1758年命名,共21個亞種。棲息于針葉林的小型鳴禽,頭頂、頸側(cè)、喉及上胸黑色。翼上具兩道白色翼斑以及頸背部... [閱讀全文]
摘要:美洲白鵜鶘別名美洲鵜鶘,為鵜形目、鵜鶘科、鵜鶘屬鳥類,原產(chǎn)于北美洲溫暖水域,包括巴哈馬群島、加拿大、美國、開曼群島、哥斯達黎加、古巴、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地。主要棲息于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澤地帶。1789年命名,無亞種。會從位于大草原和大盆地的巢穴飛到墨西哥灣沿岸、加利福尼亞州和墨西哥過冬。在俄克拉荷馬州或者堪薩斯城鬧市區(qū)的上班族來說,天空會突然出現(xiàn)至少200只的白色大... [閱讀全文]
摘要:美洲鶴別名咳鶴、美洲白鶴,為鶴形目、鶴科、鶴屬鳥類,原產(chǎn)于北美洲加拿大中西部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野生于天然濕地附近,濕地可以為其提供飲用水、食物以及社交和休息的場所。1758年命名。每年遷徒路線的單程為4000km左右。氣管發(fā)達,卷曲在胸部的龍骨突內(nèi),長度可達1.52m,甚至超過了體長。2020年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其列為瀕危物種。北美洲特有,體型最大的可飛行鳥類。冬季進... [閱讀全文]
摘要:美洲紅鹮別名紅鹮、紅朱鷺,為鸛形目、鹮科、美洲鹮屬鳥類,原產(chǎn)于南美洲哥倫比亞到巴西的部分沿海地帶,棲息于濕地、沿海瀉湖、咸水湖、紅樹林、沼澤地帶,在沼澤中的大樹上過夜。常常在沿海和內(nèi)陸濕地之間游牧和進行短距離的遷移。1758年命名,無亞種。瀕危鳥類之一。特里尼達和多巴哥國鳥之一,與棕臀雉冠雉一同在國徽上出現(xiàn),珍稀名貴,除喙呈灰黑色外,全身羽色鮮紅,甚至腿和腳趾都呈鮮紅色,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飛行時... [閱讀全文]
摘要:美洲角雕別名哈佩雕、哈比鷹、哈佩角雕,為隼形目、鷹科、角雕屬鳥類,原產(chǎn)于南美洲背部至中美洲地區(qū),包括阿根廷、巴拿馬、巴拉圭、伯利茲、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危地馬拉、圭亞那、洪都拉斯,墨西哥等國。棲息于熱帶雨林、開闊平原、草地,在熱帶低地森林的上冠層筑巢和休息。1758年命名,無亞種。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公布的瀕危物種。巴拿馬國鳥,南美洲最大及最強壯的猛禽,號稱鳥中... [閱讀全文]
摘要:美洲金翅雀別名美國金翅雀,為雀形目、雀科、金翅雀屬鳥類,原產(chǎn)于北美洲,包括加拿大、美國至墨西哥。棲息于遼闊的郊區(qū)、農(nóng)地、草原、泛濫平原、路邊、果園及花園。它們也可能在遼闊的落葉林、河岸林地及次生林出沒。屬候鳥,繁殖季節(jié)分布在加拿大至北卡羅萊那州,冬天則分布在加拿大以南至墨西哥。于春天及秋天換羽,是金翅雀屬唯一每年換羽兩次的物種。喙細小呈圓錐形,大部份時間都是粉紅色的,到了春天換羽時就會變成鮮橙色。... [閱讀全文]
摘要:美洲金鸻別名北美金鸻、美洲金斑鸻,為鸻形目、鸻科、斑鸻屬鳥類,原產(chǎn)于北美洲、南美洲大部分地區(qū),因飛行能力極為出色,所以除非洲、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均能看到其身影。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1776年命名。生活環(huán)境多與濕地有關(guān),離不開水。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東部的美洲金鸻經(jīng)常飛越大西洋和南美洲,來到南方的巴塔哥尼亞。世界上... [閱讀全文]
摘要:蒙島擬鸝別名蒙特塞拉特鶯、蒙特塞拉特島擬鸝,為雀形目、黃鸝科、擬黃鸝屬鳥類,原產(chǎn)于北美洲蒙特塞拉特島的特有物種,棲息于島上三個主要原始森林覆蓋的丘陵范圍,也偶爾出現(xiàn)在農(nóng)耕區(qū)和居民區(qū)的低地。1880年命名,無亞種。因僅生活于小島上的原始森林,故數(shù)量十分稀少。蒙特塞拉特島國鳥,腿、腳長健,適于奔走。體色為帶金屬反光的黑色和鮮艷的桔紅色澤。有相對短而寬的翅,能夠迅速扇動,產(chǎn)生舉力。2000年被IUCN《... [閱讀全文]
摘要:猛雕別名戰(zhàn)雕、軍雕,為隼形目、鷹科、猛雕屬鳥類,原產(chǎn)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包括津巴布韋、南非共和國。棲息于沙漠、草原和林地等環(huán)境中。1800年命名。該物種在過去幾個世紀中已顯示出急劇下降,是生境岌岌可危的鳥類之一。猛雕最大的天敵就是人類,它們經(jīng)常會被人類射殺或者毒害,許多人認為猛雕是殺害家禽家畜的罪魁禍首。贊比亞國鳥,以高超的狩獵技巧而著稱,是非洲獨有的最大猛禽,是猛雕屬唯一成員。給人一種威嚴感,2m... [閱讀全文]
摘要:蒙古沙雀為雀形目、雀科、沙雀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中部,中國、蒙古、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印度、伊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尼泊爾、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和烏茲別克斯坦。野生于海拔500-4000m的荒漠、半荒漠等開闊地區(qū),及裸露的巖石山坡、懸崖、有零星草叢和灌木生長的巖石平原,尤以山邊懸崖和巖石坡以及鋪滿礫石的寬闊的溝谷和洼地較為常見。1870年命名。鳴聲為緩慢的Do-Mi-Sol-M... [閱讀全文]
摘要:猛鸮別名鷹鸮、長尾鸮、道格青、烏蓋勒、貓頭鷹,為鸮形目、鴟鸮科、猛鸮屬鳥類,原產(chǎn)于歐洲北部、俄羅斯、美國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等地,在中國分布于黑龍江流域。棲息于原始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現(xiàn)于森林苔原和平原的森林地帶,尤其喜歡林中的開闊地、采伐跡地以及林中溪流和林緣溪邊灌叢等。1758年命名,共3個亞種。在我國東北為冬候鳥,在新疆為夏候鳥。世界瀕危物種其中之一,已被列為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