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熊
摘要:眼鏡熊是食肉目熊科短面熊屬哺乳動物,又稱安第斯熊。毛色為通體黑色或深棕色,有白色的環(huán)或者半環(huán)圍繞在眼周圍,白色半環(huán)位于頸部,并且以線狀延伸到胸部。四肢較短而有力,足掌寬大,爪長而彎曲;毛厚密且粗糙;頭圓,耳較小;吻部較其他熊科動物最短。由于面部通常有白色的環(huán)或者半環(huán)分布在眼周圍,因而得名眼鏡熊。又因為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區(qū)域,又稱安第斯熊。壽命20—25年。 [閱讀全文]
摘要:眼鏡熊是食肉目熊科短面熊屬哺乳動物,又稱安第斯熊。毛色為通體黑色或深棕色,有白色的環(huán)或者半環(huán)圍繞在眼周圍,白色半環(huán)位于頸部,并且以線狀延伸到胸部。四肢較短而有力,足掌寬大,爪長而彎曲;毛厚密且粗糙;頭圓,耳較小;吻部較其他熊科動物最短。由于面部通常有白色的環(huán)或者半環(huán)分布在眼周圍,因而得名眼鏡熊。又因為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區(qū)域,又稱安第斯熊。壽命20—25年。 [閱讀全文]
摘要:霍加狓,偶蹄目長頸鹿科霍加狓屬哺乳動物,又名歐卡皮鹿。 霍加狓長相奇特,外形稍似羚羊,軀體有點像馬,頭形卻如長頸鹿。雄性頂部有短的角,外面也有一層薄的毛皮包覆;體色以紫褐色為主,腿上具有像斑馬一樣的橫條紋;身體短而結(jié)實,背脊像長頸鹿那樣傾斜,脖子也比一般動物長;霍加狓的四肢細(xì)長,前、后足的蹄間有臭腺;沒有門齒和犬齒,舌頭很長,能自由伸縮,頸部較長。 [閱讀全文]
摘要:薄翅螳螂屬于螳螂目螳螂科。體形中等大小,體長40—76毫米,體形近似中華大刀螳,綠色或黃褐色,雌體交配后即以雄體為食。以多種害蟲為食,分布廣泛。是害蟲天敵,分布遍及全國各地,世界分布種類,在我國各地區(qū)均有分布。應(yīng)保護(hù)。1年發(fā)生1代,以卵越冬。卵多產(chǎn)于樹皮上或草根附近。成蟲以小蟲為食。主要捕食蠅類、蝶蛾類幼蟲。薄翅螳螂體長6厘米左右,全身呈淡綠色或淡褐色。薄翅螳螂前翅略帶革質(zhì),后翅在腹端超過前翅,雙翅如同薄紗般美麗,因此得名薄翅螳螂 。 [閱讀全文]
摘要:黑犀是奇蹄目犀科黑犀屬哺乳動物,別稱黑犀牛、尖吻犀。體形壯碩,皮膚由棕色至灰色,毛被稀少而硬;皮厚實、粗糙,肩腰等處褶皺不如印度犀明顯,體表無疣狀突起;耳呈卵圓形,頭粗長,頸粗短;鼻上部有實心的前后兩只雙角,前角最大者長可達(dá)1.4米;上唇中部有能伸卷的尖突起。雄性體重較雌性稍大。平均壽命為30-40年。 [閱讀全文]
摘要:蝸牛,是柄眼目蝸??频能涹w動物,目前已知全世界有蝸牛25000多種 。蝸牛的身體柔軟,外有一個螺旋形的外殼,軀體分頭部和足部;頭部有2對觸角、后1對較長,后觸角的頂端有1對眼,口腔內(nèi)有顎及形似銼刀的齒舌,用來咀嚼及切碎食物;腹足扁平,底部分泌黏液,方便足部利用肌肉收縮,在不同表面上滑行,呼吸在類似肺的組織進(jìn)行,空氣由吸氣孔進(jìn)入。蝸牛因其爬行時頭部有兩個像牛角那樣的觸角,故名。 [閱讀全文]
摘要:鱷魚,是鱷目鱷科和長吻鱷科的爬行動物, 共有8屬23種。鱷魚軀干較長;肌肉發(fā)達(dá);頭扁平,頭部皮膚緊貼頭骨,顱骨連接堅固,不能活動;牙齒呈錐形,長在牙槽中,每側(cè)長有 25 枚以上的牙齒;舌頭短而平扁,不能外伸;眼睛小而微突;尾巴粗壯略呈扁形; 四肢粗短;外鼻孔位于吻端的背面,上面有瓣膜; 有像盔甲樣的鱗片。 [閱讀全文]
摘要:黑熊(學(xué)名:Ursus thibetanus):是食肉目、熊科動物。共有7個亞種。雌性體長110-150厘米,雄性體長120-189厘米;尾長小于12厘米;肩高70-100厘米。雌性體重40-140千克,雄性體重60-200千克。體毛黑亮而長,下頦白色,胸部有一塊"V"字形白斑。頭圓,耳大,眼小,吻短而尖,鼻端裸露,足墊厚實,前后足具5趾,爪尖銳不能伸縮。身體粗壯。 [閱讀全文]
摘要:烏龜,是龜鱉目地龜科擬水龜屬爬行動物。又稱草龜、泥龜、金龜、香龜?shù)?。烏龜頭部、頸部的側(cè)面有黃色的線狀斑紋;上緣不呈鉤狀,具有堅強(qiáng)的甲殼,甲殼橢圓形,略扁平;背面為褐色或黑色,腹面略帶黃色,均有暗褐色斑紋;四肢粗壯,略扁; 雄性較小,背甲黑色,尾較長,有異臭;雌性較大,背甲棕褐色,尾較短,無異臭。 [閱讀全文]
摘要:金倉鼠是一種倉鼠科,中倉鼠屬動物,大多是屬于多瓦夫類倉鼠和黃金鼠。黃金鼠(Syrian Hamster)原產(chǎn)于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于1938年引入美國后才正式成為寵物。最常見的毛色以由臉頰到腹部為白色,背部為褐色的居多。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們懂得把食物藏在嘴的兩邊,然后再從自己的“食物倉庫”中吐出來,非常有趣。倉鼠也因此得名。 [閱讀全文]
摘要:蛙,兩棲綱無尾目動物,任何無尾目(Anura)兩生類。在嚴(yán)格的意義上僅指蛙科(Ranidae, 即赤蛙科)動物,但蛙一詞常泛指皮膚光滑、善跳的無尾目動物,以區(qū)別體肥、皮膚多疣、齊足跳的種類(稱為蟾蜍)。 [閱讀全文]
摘要:蛇,是蛇目爬行類動物的總稱,起源于早白堊紀(jì)。全球總共有3425種蛇類。蛇可以分為毒蛇、游蛇、蟒蛇這三大類,其行走姿勢千姿百態(tài),或直線行走或蜿蜒曲折地進(jìn)。全身分頭、軀干及尾三部分,身體細(xì)長,全身布滿鱗片, 嘴可張大,舌頭分叉,伸縮性強(qiáng),四肢退化,通過腹部的肌肉收縮和自身的彎曲來實現(xiàn)快速移動。 [閱讀全文]
摘要:松鼠,是嚙齒目松鼠科松鼠屬的哺乳動物。松鼠的體形細(xì)長,后肢更長;前后肢間無皮翼,四肢強(qiáng)??;眼大而明亮,耳朵長,耳尖有一束毛,冬季尤其顯著;夏毛一般為黑褐色或赤棕色,冬毛多呈灰色、煙灰色或灰褐色,腹毛為白色;指、趾端有尖銳的鉤爪,尾毛多而且蓬松,常朝向背部反卷。松鼠雌性個體比雄性個體稍重一些。因為松鼠的樣子像老鼠,而且大多數(shù)喜歡啃食松果之類的堅果,習(xí)慣生活在樹木尤其是松樹上,故名。 [閱讀全文]
摘要:北極地松鼠(學(xué)名:Spermophilus parryii)體型和普通松鼠類似,頭頂較平,尾巴很小。毛色黃里帶黑,棕色的皮毛點綴著白色斑點。毛色通常更為紅褐色,質(zhì)軟,春季為灰棕色。會站立。爪子小而尖。鼻子眼睛黑色,上臼齒5枚,前后肢間無皮翼。白天活動,清晨最為活躍,主要在地面上活動,打地洞居??;數(shù)量眾多,喜歡成群居住在一起。主要以植物為食,也吃昆蟲、腐肉或其他小動物。有貯備食物越冬的習(xí)性,像松鼠一樣,會利用頰囊將食物運(yùn)到洞穴地道里儲藏進(jìn)來,直到新的植被生長。主要分布于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的部分地區(qū)。 [閱讀全文]
摘要:猬屬(學(xué)名:Erinaceus)是猬形目猬科下一屬,俗稱刺猬,又名刺團(tuán)、刺豬、猬鼠,刺猬以其背部覆蓋的保護(hù)性棘刺而聞名,當(dāng)受到威脅時,它們會將自己卷成一個球形以保護(hù)自身 。該屬包括4個物種:東北刺猬、東歐刺猬、歐洲刺猬和北部白胸刺猬。這些物種共計有8個亞種。刺猬體長約15~30厘米,體重約為600~1500克。通常情況下,雄性體型較小,雌性體型略大于雄性 。刺猬的體色多樣,通常為棕色、黑色、白色、奶油色或上述顏色的混合。其棘刺無毒,爪子彎曲且鋒利,具有4~5趾。 [閱讀全文]
摘要:網(wǎng)紋蟒,是脊索動物門爬行綱有鱗目蟒科蟒屬的爬行動物。體背有顏色較暗的三角形斑點,以及夾雜于較暗的線紋之間的黃色。腹部鱗片為淡黃色或白色,頭部一般為黃色,頭背中間有一條暗色的細(xì)紋向后延伸。網(wǎng)紋蟒又被稱為稱霸王蟒。 [閱讀全文]